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市场活动市场活动

信息化时代 施工企业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信息化时代 施工企业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成本是所有行业的命脉所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建设行业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控制成本、提高利润成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尤其是施工企业,其利润完全依赖于对建设项目成本的预估和把控。企业一旦缺乏有效地成本控制,就没效益和竞争力可言。

建筑项目繁杂,种类繁多,需要多方协调沟通,施工企业想要控制建筑的成本和造价,环节多如牛毛。现阶段,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究竟处于怎样的局面?

缺乏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体系

很多企业虽然很重视成本管理,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公司内部一直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控制流程等。

无法准确掌握建设过程中的最新动态成本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要等到项目完成后才能核算出项目的实际成本,难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频繁发生的各类变更和签证大伤脑筋,缺乏有效地措施避免不必要变更的发生。

缺乏对成本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由于企业缺乏数字化成本管理系统,以往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成本数据都隐藏在纸质文档或者电脑文件中,无法对历史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和深层次的统计分析,使以往的宝贵经验或教训不能在新项目中得到有效的应用,难以持续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传统施工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应用,无法通过传统方法管理海量工程数据,及时共享信息资源,实现全过程成本管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希望顺应新趋势,依靠新技术突破桎梏,谋求发展。信息化时代,施工企业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提升竞争力?

BIM为中心,搭建建设全过程信息化平台

BIM模型的可视化,能够在施工前模拟施工,对比分析不同施工方案,确定最佳施工流程。共享化的功能实现建设过程中,项目各方所有的建筑工程信息随时共享。实时掌握建设最新动态,及时发现和调整实际成本偏差,提前避免不必要变更的发生。BIM的运用,帮助施工企业实现全过程成本管控,提升利润水平。

借力大数据,优化工程数据的使用模式

管理的支撑是数据。大数据平台,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取、储存和分析相关工程数据,提升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首家建设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造价通,推出的企业云造价服务,定制专属的企业数据库,实现工程数据一键上传、存储、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优化传统工程数据的使用模式,实现成本数据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以“人”为本,实现全过程成本有效管控

施工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整个周期,缺乏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控也只是纸上谈兵。施工企业要建立专业团队,引入专业人才,建立明确的分工部门,及时、准确地将工程数据传输到大数据平台,利用BIM对施工前期进行模拟,施工过程进行优化,及时发现建设中的问题等,实现全过程成本的有效管控。

信息化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施工企业只有应用好的互联网工具,采用专业、开放、务实的方式,对技术、建设、管理等进行有效决策和精细管理,从而达到减少项目变更,缩短项目工期、控制项目成本、提升施工质量的总体目的。只有真正搞好了成本管理,施工企业才能得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行业“BIM+” 重构工程建设全流程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凶猛来袭,BIM作为促进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应用与推广对建设行业的转型升级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建设行业是数据量最大、业务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行业,涉及的工程量大,周期长,区域范围广,数据庞杂。但是,由于规模巨大却不透明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大量的损耗,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导致工程周期的延长、项目低水平和低效益等现实问题。

如何进行建设全过程地资源整合,提升建设流程中信息透明化、及时化、准确化,是建设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BIM作为信息交流平台,能集成建筑全过程各阶段、各方信息,支持多方、多人协作,实现及时沟通、紧密协作、有效管理。建设过程中,以BIM平台为基础,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各式集成应用,也就是所谓的“BIM+”,重构工程建设全流程,达到建设全过程的无缝对接、有效管理、精准控制。

BIM与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

通过建立BIM应用软件与项目管理系统之间的转换接口,为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提供及时准确的共享数据资源,同时利用技术分析手段,实现数据产生、数据使用、流程审批、动态统计、决策分析等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和效率。

BIM与云计算的集成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将BIM应用中的信息共享到云端,用户在施工现场通过移动设备即可访问BIM模型。基于云数据的强大的计算、存储功能,用户可不限制地获取信息,更好地跨专业协同与共享,更灵活地存储数据,降低中间过程成本浪费,大大地提升了工程效率。另外,通过对过往项目与计划项目的数据模型比照,方便项目参与方进行前瞻性的投资预测和风险把控。

BIM与物联网的集成应用。

将建筑物内隐蔽的、肉眼看不见的构件、物体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建立BIM信息模型,然后嵌入物联网,将各种建筑运营数据收集起来,并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测与智能处理,实现更有效地管理。

“BIM+”技术正在对建设行业进行一次从内到外的革新,将建设全过程透明化,共享化,及时化,实时把控建设施工、运维,实现工程造价成本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我们知道了“BIM+”的优势,又该如何落实到企业运用中呢?

首先,企业要有信息化的意识。建设企业要有危机意识,充分认识“BIM+”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意义,注重信息化背景下自身的变革,及时参与相关应用。

其次,建立企业BIM中心。目前,对于BIM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建设各方自建BIM模型,信息共享只是空谈。企业应针对建设项目搭建BIM中心共享平台,导入各方信息资源,同时与项目管理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建立集成应用。BIM中心既是数据共享的平台,又是与其他互联网技术连接的基础,保障建设全过程有效、顺利展开。

最后,强化业务培训。BIM技术投入需要大量的成本,同时运用不当可能会造成项目的重大损失,因而企业应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让BIM的价值真正的发挥出来!

综上我们知道,“BIM+”在建设企业的价值毋庸置疑,但要真正实现又面临难题:所需的海量数据去哪里找?尤其在投资决策和成本控制过程中。现在不用担心,造价通——中国首家建设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十多年的材价数据积累,提供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数据,随时查询、提取、上传信息,与BIM完美结合,助力建设工程全流程!

 

研究报告称BIM在建筑领域潜力无限

为支持建筑行业发展,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简称RICS)于近期发布三份在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领域的研究报告。这些最新的研究报告旨在分享对房地产生命周期多个不同阶段的洞察与经验,多方位验证BIM技术将如何、在何处被运用,以提高项目管理的协调性。

BIM已经成为一个象征
在某些领域,BIM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揭示着一个事实——科技正在不断进步,并将对这些领域的未来发展起到深远影响。BIM最初在建筑、工程以及施工等领域被应用发展,但是正如研究报告指出,BIM对工程造价、促进信息流通等其他领域也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这三份报告包括:《协作性的BIM:从行为经济学和激励理论得出见解》,通过对BIM的相应解读,概括工程项目中合作的可能性和误区所在,并分析BIM如何促进信息流通,增加供应商等产业链协作;《BIM在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以北美、中国和英国为例》,验证BIM在北美、中国和英国建筑市场的应用情况以及专业人士在BIM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估价维度》,通过在悉尼和伦敦开展研讨会以及全球在线调查,了解地产专业人士应用BIM数据的潜在可能性。

RICS全球建筑环境专业小组总监AlanMuse表示:“这些最新研究报告观察了BIM在估价和建造领域的发展与影响。报告强调,一个协作工具需要协作实现其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进步科技和标准的效用。”

国际标准规定日渐明确


随着建筑行业逐渐意识到BIM的价值以及BIM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国际标准的规定也日渐明确。国际建筑测量标准(Inter鄄 national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Standards,以下简称ICMS)可以有效支持BIM标准的实践,并提供如何在不同国家应用BIM的共同指南。目前,RICS正携手各大国际组织形成同盟,制定一则广泛的国际标准,将造价、分类和测量等建造领域的定义纳入其中并进行规范。这将提高全球基本工程项目的可比性、统一性和基准管理。

“提高施工交付中的确定性是鼓励更多国际投资进入楼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协作与整合化作为项目绩效改善的基石,也将进一步提高确定性。而BIM恰好是驱动这一改变的工具。同时,ICMS的出台,也将统一建筑标准与造价规范,为提高确定性再增砝码。综上所述,BIM将与ICMS相辅相成,因为只有更好的标准才能提高全球市场对BIM工具的充分利用。”AlanMuse补充道。

推动BIM在建筑行业应用


在全球很多国家,政府部门和专业组织都已经看到了BIM的优势。在英国,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与之相关的工程都必须使用3DBIM。在美国,管理美国联邦物业公司(USFederalProperties)的联邦行政管理总署(GSA)已经强制要求其建筑在设计阶段就必须使用BIM。而在加拿大,例如加拿大BIM委员会(CanBIM)等非政府组织也已经联合起来,推动并促进BIM在整个建筑行业(包括公共和私营项目)的应用。

 

专家:“十三五”是工程项目数字化的黄金时期

在不久前召开的ECIDI/Bentley中国工程软件研究中心2015年度技术交流论坛暨 Bentley CONNECTION大会上,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华东院”) IT总监、副总工程师王金锋说:“十三五’将会成为工程建设数字化遍地开花的黄金时期。”

作为全球可持续性基础设施领域的一家高端综合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Bentley认为工程数字化以及数 据的有效应用将为行业带来巨大价值。公司首席运营官Malcolm Walter表示:“大型工程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如果多方人员、信息、功能、系统、知识和资源能够集成在一个环境中,让用户便捷地将信息纳入到模型、工程 图、规范、照片、视频、点云或模拟等载体中,各个项目相关方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共享实时信息,更加智能地开展工作,实现出色的工程项目交付,并为 全生命周期运营带来强大的助力。毕竟,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运维阶段的价值远远大于设计与建造阶段的价值。”

BIM技术的发展、行业应用的深入以及生态环境的建成正在催生这个黄金时代的来临。

一、BIM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工程领域的数字化,离不开海量的数据和畅通无阻的数据环境。所有这些都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在这方面,Bentley总能给业界带来惊喜。

在本次大会上, Bentley最新发布的CONNECT版本系列产品让大家眼前一亮。借助这一解决方案,各类大型工程项目的交付将在软件平台的支撑下首次进入通用环境。 包括通用建模环境、通用数据环境、通用绩效环境在内的全天候云端服务体系,将把基础设施领域带入数字化的无缝协同新时代。

工程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工程公司的必然之选。在全球设计公司 50 强中,所有都已经使用Bentley的三维设计平台MicroStation,45 家使用Bentley的协同管理平台ProjectWise。此外,全球设计公司 641 强中,有 531 家使用了Bentley的应用解决方案。

同样,这些Bentley BIM解决方案也已经在服务众多的中国用户。对此,始终敏锐观察着中国市场成长的Bentley大中华区总裁刘德盛倍感欣慰:“Bentley软件公司的使命始终如一,就是帮助中国提 升基础设施品质,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一个畅通的数据环境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愿意与中国用户一起,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为行业数据生态 的改善贡献力量。”

二、行业化应用进入深耕阶段

在本次大会上,来自华东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简称“河南水利院”)、中国电建集团 中南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水利院”)和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 的数百位与会专家,一边密切跟踪国际先进的技术理念,一边也在为本土的应用落地深化实践。

事实上,以Bentley的专业技术为支撑,扩展和深化本土应用,已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整个设计行业正在具备更强大的技术应用能力。

作为行业创新的正面范例,华东院前期的专注和投入已经收到了很好的回报:已有多个国内外工程项目点 名让该院实施数字化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开展数字化设计至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40%以上,降低差错率90%以上。以现有水平,我们在开工前就进行厂房漫 游数字化模拟变得轻而易举。”华东院IT总监、副总工程师王金锋表示。

河南水利院董事长翟渊军说,通过Bentley先进的建模技术,把大型水利工程上下游的三维模型建立起来,对于传统的移民设计工作有很大改善,因为现在所有的大 型水库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移民,移民规模直接影响到投资,这往往是最大的一块投资。通过数字模型把人口、村庄等地籍信息输入模型,可以直观了解面积和库容, 有利于多方案的遴选。对于生态、植被以及鱼类等生物种类的保护,都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此外,还可以进行精确的溃坝分析,通过规范计算,对灾害的预防和应 对以及移民迁移、防汛调度等决策都会带来很大便利。

在三维协同设计方面,上海水利院的推进速度之快格外引人注目。其BIM领航项目——上海淀东水利枢 纽泵闸工程项目实现了7个目标:搭建协同设计平台环境;创建三维模型,模型已达到施工深度;实现三维配筋,形成抽图配筋表和整套图纸;模型优化布置分析和 碰撞检测;基于模型抽取各专业二维图纸;基于模型直接获取效果图、三维动画、施工工程模拟;在不同平台发布并应用成果。

在整个行业积极深入地参与下,行业应用的高度和深度都在提升,“互联网+BIM”的应用大环境也初步形成。而勘测设计院也在积极转型之中,并将为工程建设的数字化提供强大的助力。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信息与数字工程中心主任孙卫岳介绍说,三维协同设计已经不 是问题,全面转向BIM技术也已可行,该院正在苦练内功制定相关的内部标准和应用目标。BIM的核心在“I”,也就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信息和数据的 应用。传统的勘测设计院只提供方案和图纸。在“十三五”中,勘测设计院要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有的会发展成为总承包商,有的会成为工程数字化全生命周 期服务提供商。其实,在宁波永兴闸以及长兴潜堤华新泵站等项目中,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经向数字化移交和全生命周期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BIM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张

基于BIM全生命周期的特点,中国工程建设的数字化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和应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让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只有让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携手并进,才能实现行业的共同繁荣。

根据中国本土的规范和实际情况,华东院不断对Bentley软件平台进行个性化定制,并由此形成适合本土应用的解决方案。

而作为华东院数字工程中心的客户之一,今年5月上海水利院与Bentley、华东院签订三方战略协议,仅数月时间就完成了上海淀东水利枢纽泵闸工程项目。上海水利院总经理助理刘新成表示,Bentley的先进技术加上华东院对水利水电行业的本土化应用,共同促成了上海水利院高效、快速地推进三维协同设计进程。

而鉴于华东院和Bentley的密切合作,双方于2009年11月共同发起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ECIDI/Bentley中国工程软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王金锋介绍,工程研究中心以“联合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发展”为指导方针,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交流合作平台为目标,构建并持续推动中国工程数字化生态圈的快速发展。据悉,ECIDI/Bentley中国工程软件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包括:合作解决Bentley解决方案本地化最后一公里相关问题、三维数字化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为会员单位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工程软件研究中心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基于Bentley软件平台形成了一个平台(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一个技术管理体系和八大业务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地质系统、配筋系统、测绘系统、枢纽系统、工厂系统、元件库、设计施工一体化)。

过去一年,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BIM政策法规,随着各类数字化移交规范的陆续出台,一个工程建设数字化生态圈正在形成。

结语:迎接工程基建数字化黄金时代的到来

当前,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工程基建也由高歌猛进转入了深度调整。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无数事实证明:这次的波谷正是下一次波峰来临的前奏。中国的工程建设企业应该抓住“互联网+BIM”创造的叠加机会,在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上全面创新,迎接工程基建数字化黄金时代的到来!

孙卫岳:挖掘建筑信息的价值

10月28日,恰逢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整整一年。按照《意见》制定的节奏,2016年上海将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 

在不久前召开的ECIDI/Bentley中国工程软件研究中心2015年度技术交流论坛暨Bentley CONNECTION大会上,上海市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孙卫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目前市场对于BIM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仍有待加强,特别是项目后期运维阶段对于数字信息的利用需要进一步开拓。同时他认为,通过BIM技术和相关软件的应用,可以帮助传统设计院打造成建筑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实现设计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建设报:上海市提出2016年底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上海市勘察设计院目前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 

孙卫岳:目前情况来看,三维协同设计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我们所有的项目已经全部转到三维设计了。目前我们每一个项目都会配备一个三维助理来协调相关的问题,同时,全院上下的设计人员都已经完成了培训工作,新招聘的业务人员也会进行集中的培训。 

目前最大的问题,从工作量的角度来讲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对三维协同设计或者BIM来讲,信息都是最宝贵的资源。信息会从设计阶段流转到运维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在设计环节的投入可能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但是BIM所带来的信息将为后面的运维管理带来很多增值的东西,它的效益远远比原来传统设计方式大的多。 

中国建设报:我们都知道提高效率、缩短工期是目前BIM带来的直观变化,那么BIM对于设计院而言,长远来看的价值在于什么? 

孙卫岳:对于设计院而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毫无疑问的。从信息化、三维设计的角度讲,它们只是基础知识,起到对设计的支撑作用。但BIM对于设计院而言,应该是一种商业模型,基于此,传统的设计院可以被打造成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BIM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包括设计、施工、运营、拆除这样一个完全的过程。设计院可以通过BIM把模型和信息有效地关联起来,给施工的建设管理、业主的运营提供很多的支持,这是新的效益所在。以往传统设计院提供的方案、图纸都是分散、割裂的,如果现在通过信息这条纽带,成为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方案的提供商,将是设计院一个很大的转型,但目前来看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中国建设报:对于BIM带来的数据和信息,你所接触的业主态度如何? 

孙卫岳:就目前我们所了解的业主而言,他们对BIM的理解现在大多还停留在对三维协同设计这个层面,而且比较普遍的态度是认为三维协同设计跟业主没什么关系,也不会为此多支付更多成本。 

事实上,虽然业主很关注施工管理或项目后期的运营,但他们对于这一类的服务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没有上升到通过别人的服务来提高自身管理效率的高度。 

就我们国家的国情而言,在产业链上需要一种倒逼机制,就比如上海提出的《意见》,要求要在哪一年达到什么具体目标。只有按照数字化工程去管理,才能形成所谓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基础。目前情况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建设报:数字化交付对于甲乙双方来说的意义目前来看有多大?项目后期的资产管理是如何体现价值的? 

孙卫岳:设计过程中带来的大量信息的潜在价值,都会在交付之后得到实现。比如通过Bentley公司的资产生命周期信息管理软件eB,可以对项目的资产性能进行运营优化。很多项目都在做管理信息平台,如果通过eB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就可以把建设过程中的成果集中在一起,留下相关的全部记录,而不是散乱在各个管理平台上。 

对于业主来说,到了运维阶段借助Bentley的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提升效率。包括制定项目运作的一些规程规范、操作手册等等,让你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可以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设备运营过程当中的这些信息、监测的数据,对于项目运营过程中的设备安全、建筑安全是很重要的。包括温度、压力等等这些参数你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得到监控,甚至你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构建一个预警机制,及时组织专家系统对进行评估是否发生了危险。

BIM深度应用呈现五大特点

在7月底举办的2015年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上,《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BIM深度应用与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地分析了施工行业BIM技术应用现状及应用趋势。那么,现阶段BIM应用的现状如何?具有哪些新特点……,近日,笔者就此采访了《报告》副主编、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刚。

刘刚认为,BIM已进入以“以建造过程应用为主”的深度应用阶段,呈现出多阶段、集成化、多角度、协同化及普及化五大特点。

问:BIM的应用价值何在?BIM应用的现状如何?

刘刚:BIM技术作为促进我国施工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与推广对施工行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将给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将大大提高工程项目的集成化程度和交付能力,进一步促进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的显著提升。正因意义重大,从整个行业来说,大家也都有共识,看好BIM发展应用前景。虽然通过市场调研与梳理发现,与2014年相比,我国BIM技术利用率有所提高,普及率已经超过10%,就BIM试点提高了将近6%。但从整体来说,我国BIM应用,其实没有到普及的阶段,应该来说,还是以先行企业在重大复杂项目的应用为主。

问:在BIM2.0阶段,施工企业成了BIM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主力军,原因是什么?在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有何特点?

刘刚:随着BIM应用技术的发展,BIM对本就薄利的施工企业来说,可以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应用价值表现比较明显,因此受到了施工企业的普遍欢迎。当前,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积极投入到了BIM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大军中,BIM不但在一些大型复杂的超高层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同时向中小型项目拓展,并涌现出了一大批BIM技术应用的标杆项目。从行业BIM应用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BIM技术在施工行业渐渐进入了“以建造过程应用为主”的深度应用阶段,注重应用价值,并呈现出“BIM+”的特点,并呈现出五个发展方向:

一是多阶段应用,即从聚焦设计阶段应用向施工阶段深化应用延伸;二是集成化应用,即从单业务应用向多业务集成应用转变;三是多角度应用,即从单纯技术应用向与项目管理集成应用转化;四是协同化应用,即从单机应用向基于网络的多方协同应用转变;五是普及化应用,即从标志性项目应用向一般项目应用延伸。

尤其BIM与云计算、智能设备、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化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保证了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各参与方之间的协作工作和智慧建造。

问: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和BIM应用的关系是什么?企业推行BIM时会遇到什么难题?

刘刚:BIM技术本身解决的是生产作业层面核心管理的效益提升问题,它与企业的管理系统不是割裂开来的。传统的项目管理或者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源,多是通过数据填报的方式来收集,这无可避免地存在数据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等问题。BIM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更有价值的是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到管理系统上,将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系统与BIM技术的结合,使企业效益的提升更加明显。

目前,在BIM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正制约着我国BIM技术应用的发展:一是BIM相关的人才缺乏,制约了BIM的有效应用;二是BIM标准与法律法规缺乏, BIM标准不完善,实施缺乏依据,如合同文本、收费等,容易造成责任界限不明;三是BIM应用软件依然不够成熟,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性问题。

用BIM提升精细管理能力

 

2015年上半年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同比大幅下降,下游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工程咨询传统业务将大幅下降。今年7月初,住建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用BIM技术进行工程量及造价的精确计算,为投资控制提供依据。万科、SOHO、万达、碧桂园等业主频频发声,提出大力推进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当前形势下,工程咨询企业的新蓝海在哪里?BIM技术对工程咨询行业的影响有多大?工程咨询企业该如何利用BIM技术转型升级并建立核心竞争力?10月20日,上海鲁班软件与智联云筑共同举办的工程咨询行业BIM技术战略合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上海鲁班软件(集团) 董事长、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宝明与与会者探讨了工程咨询企业BIM技术战略。

BIM技术是建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杨宝明认为无需对中国建筑业过度悲观,超过15万亿元的存量业务已足够大,有创新能力的建筑企业在行业整体下行过程中,仍可快速增长,而前提是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和企业集约化运营能力。

杨宝明认为利用“BIM+互联网”全面提升项目精细化能力,是建筑企业最能快速见效的行动之一。项目少了,精细管理多出效益是不二选项,精细管理靠传统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加快BIM技术引进消化、加快应用是必须的全企业行动,这方面必须有大的投入。17年来,中国的BIM标准还在萌芽之中,鲁班BIM定位于施工建造阶段,却已将设计阶段的数据,无论是2D的数据,还是3D的数据,都已能利用得非常充分,实行了极高的生产力。

BIM技术的进步主要依赖于BIM软件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以实用为目的,以投资回报、客户价值(客户应用体验)为主要依据,不会以标准的进步为绝对标尺。当然,BIM标准的完善,将助推BIM技术的发展。因标准缺乏带来的问题,在过程中解决,在过程中完善,在过程中逐步建立标准,而不会是先等标准出来,再去发展。

中国已具备加快BIM技术推广的条件


国产BIM技术平台经过17年的努力,已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竞争优势。更何况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需要BIM技术的支撑。杨宝明说,工具级用户量已达到百万级,一年建成的BIM模型数十万个,已是国际BIM技术的重要发展力量。不论中国的“BIM专家”是否看得见,中国的BIM技术就在那里。

BIM技术不仅仅是图形平台技术的竞争,要与工程技术、工艺、管理流程深度结合,才能应用落地,本土BIM技术因此具备了强大的本地化专业化优势。这些优势在近期已是较大,等待可能会导致优势的减弱和差距的缩小。

他认为中国的2D建造技术时代,几乎为100%国外技术垄断,3D、nD建造技术时代,国产技术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条件,现在完全有机会取得领先。

广东需要发展BIM技术


广东省住建厅率先行动,从标准编制、示范工程、科研立项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来推动BIM技术的发展,并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五方责任主体联合成立广东省BIM技术联盟,促进BIM技术在大型复杂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推广应用。在9月,广东省召开了第一届BIM论坛。

BIM联盟的工作即围绕广东的BIM技术推广,一是要成为广东省BIM技术应用推广的智库,就是要充分调动联盟成员单位的力量、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力量;二是要成为协助政府开展BIM相关行业管理工作的支持机构,成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重要桥梁;三是将联盟建设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协同平台,以BIM为工具,促进建设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

名词解释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应用基于BIM的信息化手段减少监管漏洞

近年来,众多建筑施工的安全质量事故为政府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政府监管部门面对全市4000多个建筑工地,监管任务繁重,而监管人手缺乏,稍不留神,就会出现监管漏洞。

建筑信息模型和智能监控技术是数字化工地的两大核心要素,这是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数字化监管的新模式,也将是现代化施工管理的未来趋势。

数字化工地的概念引入

全国有不少城市地区都在推广数字化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形成数字化工地的一大亮点。视频监控技术提供了工地现场的全新的记录形式——将施工过程进行现场直播,从而直观反映形象进度、及时监督现场施工状况、增加现场安保能力。

视 频监控技术是从增加现场记录形式的角度去改善与丰富工地现场管理手段,但并没有将建筑物和现场工地本身进行“数字化”,基于“数字化工地”进行管理更无从 谈起。一般来说,工地上会在主要部位,如吊车、主要施工场地等部位安装若干摄像头,因此监控视频的内容总是相对零散和局部的。

实 现数字化工地,就必须应用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建筑物与施工现场等施工管理对象建立数字化模型,并且把属性、时间等信息要素输入到数字化模型 中,形成完整的4D施工模型。以此“虚拟工地”为核心,结合现有的视频监控技术以及智能监控技术,不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而且可以进行“虚拟施 工”,提前预知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问题,控制风险;施工结束,利用BIM模型直接提交4D的施工文档,从而真正实现对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工地对于业主与政府部门对工地现场的监管有重要意义。其中BIM技术是数字化基础,智能监控技术是全新手段。

BIM在施工建造阶段的应用

BIM 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该模型随着项目进展处于不断深化和变化中。设计师在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建 筑、结构、设备的协同设计;建造师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模拟施工、方案推敲、施工造价的跟踪管理,利用BIM,结合智能控制技术以及RFID技术可以进一步实 现对实际施工过程的视频监控、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等。

BIM技术应用的目标是对项目进行更精细化的实时管理,从而达到控制建造成本、控制建造工期、提高建造质量、提高建造安全的项目目标。

在 施工方案阶段,利用BIM技术可以进行施工模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和分析建筑施工过程,排除可能的问题:比如管线碰撞问题、重大危险源(深基坑、脚手架) 等的施工安全问题,对于复杂项目或者重要项目尤其重要。利用BIM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编制更加详细的项目规划、施工方案、甚至采购计划。由于BIM数 据包含了所代表的建筑物的详尽信息,因此,生成各种门窗表、材料表以及各种综合表格都非常容易。

在 施工过程中,BIM技术可以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提高项目班组和项目经理之间的协同能力,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 整改。随着项目管理精细化,BIM在施工中能够帮助工程师对整个过程,无论从时间,还是从造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如施工全过程的动态实物量管理、 动态造价管理、计划与实施的动态对比。

在 竣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BIM进行可视化管理。所有图纸、设备清单、设备采购信息、施工期间的文档都可以与BIM数据库链接,直接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文档的 快速搜索、快速定位。同时通过设备信息可以查询到相应的设备三维位置。可视化的施工资料和文档管理,为今后建筑物的维修和物业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BIM技术应用实现了数据在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政府、采购方和审核方的内部共享,能够增加工程项目的透明度。这点对于规范建筑市场,防止偷工减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府监管部门如何基于数字化工地进行管理

让 我们设想某个基于数字化工地的工作场景。某施工现场管理办公室:施工经理坐在现场监控室内,一边面对着电脑中的三维建筑模型的虚拟施工方案,另一边是视频 监视器中从工地传过来的各个施工画面,通过对比发现某班组的工人没有按照方案要求搭建脚手架,可能造成脚手架坍塌。于是,施工经理立刻记录在案并责令纠正 错误消除安全隐患。

政府监管部门现场管理办公室:在项目监控室中,监视大屏幕随时可以切换到全市各个施工现场。每个屏幕都显示着某在建项目的三维建筑模型以及现场视频对比画面,该三维建筑模型已经加入了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事项、施工质量事项等要素。

随着时间进展,屏幕中的建筑模型自动按照施工方案模拟施工,而现场视频的画面将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现场直播。

数字化工地集成了BIM建筑数字化模型与现场监控,提供数字化管理流程,大大减少了管理的人工工作量,增加了管理透明度,提高了管理效率。

政府监管部门如何基于数字化工地进行管理,笔者有如下建议:

全 市数字化工地平台搭建。应用已开发的上海建设工程管理GIS系统作为显示平台、动态发布管理全市的现有工地,非常方便和直观。对于单个工地,可以应用现有 成熟的BIM软件进行数字化管理。目前可以基于Autodesk Navisworks平台,也可以基于鲁班BIM平台。这些软件都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与同类软件相比,在国内应用相对广泛,并且BIM功能、可视化功能 都非常强大。在数字化工地的软件平台中,可以将监控的视频结合BIM模型,通过虚实对比实现对现场的监督与控制。

选择数字化工地平台软件。在鲁班BIM软件与Autodesk Navisworks软件平台上的类似应用。两者代表国外与国内BIM技术软件在施工领域应用的最高水平。这两个软件有不同的特点,都可以作为数字化工地的平台软件作为备选。

将 智能监控技术整合到数字化工地平台软件。智能监控是利用技术手段来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且进行现场控制的过程。其要素是系统集成软件接口。比如视频监控技术获 取的是视频信息,现场主管或者政府主管利用视频信息进行监督与控制。这可以在数字化工地平台软件中设置视频接口,将视频、图像对应或者挂接到软件的数据库 中。

政 府监管部门的数字化管理流程。目前,政府监管部门对辖区各个工地的管理流程,是通过人工巡查然后现场填写管理日志,统一上报整理,该过程繁琐费工,时效性 差。今后将利用数字化工地平台,将数据直接整合到该数字化工地的管理系统中。既减少了人工,又便于管理,最后可以将所有管理信息进行统一整理。

后记:

基于BIM的数字化工地平台,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通过其可视化的监管方式、流程化的管理方式、透明化的交流方式,使得政府对工地的监管及时、透明、全面。对于主管领导及时了解现场动态,减少事故瞒报少报问题,远程指挥运筹帷幄。

随 着建筑业的政府部门从市场行为逐渐转向监管行为,政府掌握的有形资源越来越少,但政府的监管职能却越来越重要。在相互矛盾的两个趋势中,能否全面、及时、 深入地掌握建筑工地现场动态将成为无漏洞管理的先决条件的基础和核心,基于BIM的数字化工地平台提供了可行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BIM在施工管理中的十大应用盘点

施工企业要走出一条管理模式合理、产业不断升级的发展之路,需要结合实际项目,加强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和推广。企业要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遵循规范、合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做好BIM技术的项目实施工作,通过积极项目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建立一批BIM技术应用标杆项目,充分发挥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价值。BIM项目实践应用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设计

(1)机电深化设计

在一些大型建筑工程项目中,由于空间布局复杂、系统繁多,对设备管线的布置要求高,设备管线之间或管线与结构构件之间容易发生碰撞,给施工造成困难,无法满足建筑室内净高,造成二次施工,增加项目成本。基于BIM技术可将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模型整合,再根据各专业要求及净高要求将综合模型导入相关软件进行碰撞检查,根据碰撞报告结果对管线进行调整、避让,对设备和管线进行综合布置,从而在实际工程开始前发现问题。

(2)钢结构深化设计

在钢结构深化设计中利用BIM技术三维建模,对钢结构构件空间立体布置进行可视化模拟,通过提前碰撞校核,可对方案进行优化,有效解决施工图中的设计缺陷,提升施工质量,减少后期修改变更,避免人力、物力浪费,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利用钢结构BIM模型,在钢结构加工前对具体钢构件、节点的构造方式、工艺做法和工序安排进行优化调整,有效指导制造厂工人采取合理有效的工艺加工,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施工难度和风险。另外在钢构件施工现场安装过程中,通过钢结构BIM模型数据,对每个钢构件的起重量、安装操作空间进行精确校核和定位,为在复杂及特殊环境下的吊装施工创造实用价值。

2.多专业协调

各专业分包之间的组织协调是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提高施工进度的保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暖通、给排水、消防、强弱电等各专业由于受施工现场、专业协调、技术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协调配合,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部的、隐性的、难以预见的问题,容易造成各专业在建筑某些平面、立面位置上产生交叉、重叠,无法按施工图作业。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智能化特性,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净高控制检查和精确预留预埋,或者利用基于BIM技术的4D施工管理,对施工过程进行预模拟,根据问题进行各专业的事先协调等措施,可以减少因技术错误和沟通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大大减少返工,节约施工成本。

3.现场布置优化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对项目的组织协调要求越来越高,项目周边环境的复杂往往会带来场地狭小、基坑深度大、周边建筑物距离近、绿色施工和安全文明施工要求高等问题,并且加上有时施工现场作业面大,各个分区施工存在高低差,现场复杂多变,容易造成现场平面布置不断变化,且变化的频率越来越高,给项目现场合理布置带来困难。BIM技术的出现给平面布置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应用工程现场设备设施族资源,在创建好工程场地模型与建筑模型后,将工程周边及现场的实际环境以数据信息的方式挂接到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现场场地平面布置,并通过参照工程进度计划,可以形象直观地模拟各个阶段的现场情况,灵活地进行现场平面布置,实现现场平面布置合理、高效。

4.进度优化

比选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进度优化是进度控制的关键。基于BIM技术可实现进度计划与工程构件的动态链接,可通过甘特图、网络图及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直观表达进度计划和施工过程,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方、监理方与业主等不同参与方直观了解工程项目情况提供便捷的工具。形象直观、动态模拟施工阶段过程和重要环节施工工艺,将多种施工及工艺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比较,为最终方案优选决策提供支持。基于BIM技术对施工进度可实现精确计划、跟踪和控制,动态地分配各种施工资源和场地,实时跟踪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并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及时分析偏差对工期的影响程度以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保证项目能按时竣工。

5.工作面管理

在施工现场,不同专业在同一区域、同一楼层交叉施工的情况难以避免,对于一些超高层建筑项目,分包单位众多、专业间频繁交叉工作多,不同专业、资源、分包之间的协同和合理工作搭接显得尤为重要。基于BIM技术以工作面为关联对象,自动统计任意时间点各专业在同一工作面的所有施工作业,并依据逻辑规则或时间先后,规范项目每天各专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出现超期可及时预警。流水段管理可以结合工作面的概念,将整个工程按照施工工艺或工序要求划分为一个可管理的工作面单元,在工作面之间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在这些工作面内部,合理划分进度计划、资源供给、施工流水等,使得基于工作面内外工作协调一致。BIM技术可提高施工组织协调的有效性,BIM模型是具有参数化的模型,可以集成工程资源、进度、成本等信息,在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中,实现合理的施工流水划分,并基于模型完成施工的分包管理,为各专业施工方建立良好的工作面协调管理而提供支持和依据。

6.现场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出现的错误不可避免,如果能够将错误尽早发现并整改,对减少返工、降低成本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在现场将BIM模型与施工作业结果进行比对验证,可以有效地、及时地避免错误的发生。传统的现场质量检查,质量人员一般采用目测、实测等方法进行,针对那些需要与设计数据校核的内容,经常要去查找相关的图纸或文档资料等,为现场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同时,质量检查记录一般是以表格或文字的方式存在,也为后续的审核、归档、查找等管理过程带来很大的不便。BIM技术的出现丰富了项目质量检查和管理方式,将质量信息挂接到BIM模型上,通过模型浏览,让质量问题能在各个层面上实现高效流转。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文档记录,可以摆脱文字的抽象,促进质量问题协调工作的开展。同时,将BIM技术与现代化新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优化质量检查和控制手段。

7.图纸及文档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基于BIM技术的图档协同平台是图档管理的基础。不同专业的模型通过BIM集成技术进行多专业整合,并把不同专业设计图纸、二次深化设计、变更、合同、文档资料等信息与专业模型构件进行关联,能够查询或自动汇总任意时间点的模型状态、模型中各构件对应的图纸和变更信息、以及各个施工阶段的文档资料。结合云技术和移动技术,项目人员还可将建筑信息模型及相关图档文件同步保存至云端,并通过精细的权限控制及多种协作功能,确保工程文档快速、安全、便捷、受控地在项目中流通和共享。同时能够通过浏览器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浏览工程模型,进行相关图档的查询、审批、标记及沟通,从而为现场办公和跨专业协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8.工作库建立及应用

企业工作库建立可以为投标报价、成本管理提供计算依据,客观反映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打造结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工作库,是施工企业取得管理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工作库建立思路是适当选取工程样本,再针对样本工程实地测定或测算相应工作库的数据,逐步累积形成庞大的数据集,并通过科学的统计计算,最终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工作库。

9.安全文明管理

传统的安全管理、危险源的判断和防护设施的布置都需要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来进行,而BIM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场容场貌、安全防护、安全措施、外脚手架、机械设备等方面建立文明管理方案指导安全文明施工。在项目中利用BIM建立三维模型让各分包管理人员提前对施工面的危险源进行判断,在危险源附近快速地进行防护设施模型的布置,比较直观地将安全死角进行提前排查。将防护设施模型的布置给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模型和仿真模拟交底,确保现场按照布置模型执行。利用BIM及相应灾害分析模拟软件,提前对灾害发生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避免灾害的再次发生,并编制人员疏散、救援的灾害应急预案。基于BIM技术将智能芯片植入项目现场劳务人员安全帽中,对其进出场控制、工作面布置等方面进行动态查询和调整,有利于安全文明管理。总之,安全文明施工是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结合BIM技术可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10.资源计划及成本管理

资源及成本计划控制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BIM技术的成本控制的基础是建立5D建筑信息模型,它是将进度信息和成本信息与三维模型进行关联整合。通过该模型,计算、模拟和优化对应于项目各施工阶段的劳务、材料、设备等的需用量,从而建立劳动力计划、材料需求计划和机械计划等,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成本计划,其中材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对于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它可通过5D模型自动提取需求计划,并以此为依据指导采购,避免材料资源堆积和超支。根据形象进度,利用5D模型自动计算完成的工程量并向业主报量,与分包核算,提高计量工作效率,方便根据总包收入控制支出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将分包结算、材料消耗、机械结算在施工过程中周期地对施工实际支出进行统计,将实际成本及时统计和归集,与预算成本、合同收入进行三算对比分析,获得项目超支和盈亏情况,对于超支的成本找出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将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内,有效实现成本动态分析控制。

BIM是什么,BIM不是什么

摘  要:

对于真正的BIM实践,合同中涉及到的所有单位都要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天走马上任,这样才能在施工开始之前,在BIM模型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发挥各方的技术和经验。这一阶段要“海纳百川”,让模型的开发正确且准确。

BIM究竟是什么?BIM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你对它的理解取决于你在建筑业供应链条中的位置。

 

  让我们首先来说说BIM不是什么,再来看BIM是什么吧。BIM不是产品,不是一项技术,不是一个软件也不是做事的一个流程。它是一个理念,解决的是如何将所有相关人员严丝合缝地协同起来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问题,目标是让竣工的项目尽量配得上“完美无瑕”四字。这是一个对建筑业运作模式进行彻底变革的时代,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工作习惯、采购套路和当前使用的通用流程。

 

  英国政府正在通过颁布强制令(2016年前所有中央政府项目必须使用BIM Level 2),推动BIM发展进程。政府公布的数字指出,BIM 项目和传统建筑项目相比,成本将节约30%。如果这是事实,所有的开发商也必定希望自己的项目不久后,也加入省钱大军。

 

  事实上,当你把BIM经过提炼萃取,最后只留下精华时,会发现其概念很简单。在现场施工开始以前,建筑的设计和虚拟建造全部都在3D环境。所有的一切都事无巨细地被精细化建模--每块砖、每根木头、瓦片、管道、阀门、导管、灯具、天花板等等。所有的协调、冲突和建造顺序都在设计阶段成形,并在虚拟化阶段定型。然后,当虚拟的建筑通过验证,并可转入工地进行施工时,承包商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开工,无需担心任何“老”问题的出现。施工方案简化了,延期造成的成本损失不再了,现场的“设计返工”也不见了。

 

  虚拟建筑的3D模型不仅仅是“实体”元素的整合及其与环境的协调,更重要的是,每个元素将包含各种数据--成本、重量、安装周期、在项目中的进行次序、维护要求、诸如模型或参考材料等产品细节、表面颜色等等等等。

 

  当所有这些附加信息被植入每个单独的元素当中时,整个模型会变得“经得起质询”,能够提供关于成本、施工方案和序列等等的所有详细分析。设计阶段的更改和变化也可以被实时测评,因为成本计划、施工方案和工作要求都在模型中实时模化了。

 

  运维手册也变成了BIM模型的一部分,因为建筑一旦进入运维阶段,运维人员需要参考手册中包含的所有制造商提供的数据--如果灯具需要更换,运维人员只要在3D模型中将其找出并点击,就会立刻得到所有关于其制造、模型、序列号、生产商售后联系方式等信息,甚至包括一个订购更换产品的链接,所有的一切都不需要离开模型就可操作。

 

  想让BIM成为现实,项目所有相关方就要在项目施工开始之前做好协同。这是当前建筑业的契约和采购方式需要被重新定义之处。传统的采购流程是脱节的,而且太过以商业为核心,因此导致了合同的签订充满火药味。承包商往往一开始就打定主意破坏施工进程、在设计和糟糕的协同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上大做文章、故意拖延工期及制造其他说辞,就是为了在竞标价低于实际建设成本时能混个不赔不赚。

 

  而且情况往往是这样:承包商确定之前,就先敲定了设计团队,而且是在经历过“价格打压”之后;设计方拿着内容还不尽完善的方案,开始实施操作,从而导致了不完备且不协调的设计。

 

  对于真正的BIM实践,合同中涉及到的所有单位都要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天走马上任,这样才能在施工开始之前,在BIM模型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发挥各方的技术和经验。这一阶段要“海纳百川”,让模型的开发正确且准确。施工现场的工作要按照模型,正确精准地进行。如果出现类似钢结构安装出现200mm误差这种错误,会导致巨大的资金浪费。

 

  记住,BIM不是我们已经玩儿了多年的3D图。BIM是设计方、建造方、运营方基于一个东西的通力配合,然后刚好那个东西是一个被赋予了时间、成本和运维数据的3D图。

对你而言,BIM是什么?

摘  要:

从第一个BIM软件进入市场,到现在已经超过了28年,美国建筑行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BIM/VDC的学习趋势,也正在井然有序的实施BIM的协调。根据建筑设计&施工300强的调查,美国最大的建筑、工程和施工企业中,已经有80%采用了BIM/VDC工具,并且在BIM驱动的项目上获得了效益回报。

自动碰撞检测、预模拟、工程量计算、工程掌控、虚拟施工协调,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从第一个BIM软件进入市场,到现在已经超过了28年,美国建筑行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BIM/VDC的学习趋势,也正在井然有序的实施BIM的协调。根据建筑设计&施工300强的调查,美国最大的建筑、工程和施工企业中,已经有80%采用了BIM/VDC工具,并且在BIM驱动的项目上获得了效益回报。

 

  我们联络了几十家AEC公司做了一个年度BIM巨头列表,然后向它们提出了同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你而言,BIM是什么?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Albert Kahn公司首席信息官Andre Zoldan

 

  BIM和模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开发方向。例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使用--图形和上下文的信息可以覆盖到现实世界的建筑系统当中,产生X-射线的视觉效果--管理者因此可以看到墙身空腔和天花板区域,甚至是地下安装的工程设施。使用这些应用程序带来的成本节约潜力也很诱人,实施和用户体验也将非常简单。(例如:谷歌眼镜浏览器或者移动设备例如iPad)。

 

  BIM在工作进程中的使用-Gensler公司全球技术首席负责人Don Ghent

 

  移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同一个模型的多专业团队在多个场所之间的协同需要更快的数据网络和云计算的使用。通过云端模型,可以把信息带到下一个阶段,设计团队也将有望实现实时与建造和制造领域团队的联系。

 

  我们也将看到团队不受台式机的使用限制,更多的使用移动工具(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进行修改、浏览和显示模型。我们的工作中开始使用一些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让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用iPad或者iPhone打开BIM模型与客户进行分享。

 

  利用自动全站仪的精确定位-Haynes Whaley副总裁Steve Wilkerson

 

  由于结构工程师,混凝土分包商和钢架工人之间缺乏协调,嵌入在现浇混凝土里面的钢结构构件经常错位或者被遗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在建筑模型中元数据的使用将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在普通业务中还没有发现恰当的用处,这主要是由于数据使用的精确性以及责任归属问题。

 

  现有的先进的现场布置方法通过使用设备,例如自动全站仪,与地理空间数据连接,然后与BIM结合起来,这些工具可以用来帮助准确地放置构件和高精度的记录已有情况。

 

  尽管现在有很多可使用的软硬件资源,但是我们缺乏在一个BIM模型中创建、验证和使用空间数据信息的实施标准,以明确每一个相关人员的责任。

 

  为运维管理提取大数据-Cooper Carry质量总监Sam Boyd

 

  BIM的下一个“大趋势”是计划、协调、以及用COBIE(Construction Operations Building Information)格式提取数据,从而可以从BIM模型中提取出来更多的数据,以供客户端的运维管理软件使用,例如Maximo和AiM。现在最大的障碍就是要搞清楚,如何处理一个工程存在于多个模型当中而形成的繁杂信息。现在我们正在开发诸如BIMlink这样的软件,目的是帮助管理这些数据库,以及将BIM模型中的数据导出去和导回来。

 

  这一趋势也将推动AEC行业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以及推动新的协作方式,例如多方IPD和单一合约交付方法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消除所有各参与方数据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BIM强制来袭,过半中小企业或无缘政府合同

摘  要:

据报道,根据近日英国电子承包商协会(ECA)对于BIM的调查分析结果,营业额低于一百万英镑的中小建筑企业中,54%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2016年政府合同必须使用BIM Level 2的强制令;此外,30%的营业额在一百万至两千万英镑的较大企业,也处于同样的境地。

据报道,根据近日英国电子承包商协会(ECA)对于BIM的调查分析结果,营业额低于一百万英镑的中小建筑企业中,54%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2016年政府合同必须使用BIM Level 2的强制令;此外,30%的营业额在一百万至两千万英镑的较大企业,也处于同样的境地。

 

  这份调查还指出,营业额超过两千万英镑的公司中,仅有11%表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BIM,剩下的89%都宣称,已经或者很快将做好准备。

 

  明年四月,BIM Level 2将“席卷”所有政府采购合同,对此,电子承包商协会认为,超过50%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无新业务可做的风险。

 

  调查还发现,较大的企业和营业额不足一百万英镑的中小企业之间还存在更进一步的差距,例如,较小的企业中,80%没有建立BIM规划团队;而这一数字在营业额超过两千万英镑的大企业和承包商中为36%。

 

  据悉,电子承包商协会列出了四项行动计划:

 

  一、近期发布一个“BIM备战清单”,帮助企业明确接下来如何行动,才能确保跟得上BIM Level 2的步伐;

 

  二、免费提供一份“BIM行话清单”,为企业在BIM术语和缩略语的迷宫中导航,并明白其真正含义;

 

  三、开发案例研究,帮助企业拓展从事BIM项目应具备的理解能力;

 

  四、与合作伙伴在BIM的宣传、培训和部署问题上联合发力,包括开发一种BIM对象应用的通用方法。

 

  “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建筑服务中小企业并没有准备好迎接BIM,并且,它们将很可能被新政府合同拒之门外。”电子承包商协会业务服务总监保罗·里夫说,“我们为此制定了四项行动计划,帮助建筑服务企业做好迎战BIM Level 2的准备。而且,协会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推进和执行这一计划。”

BIM技术引领 筑“互联网+”时代品质工程

摘  要:

品质工地,新技术先行。11月13日,全国工程设计企业大数据管理及虚拟设计与施工(VDC)技术应用实践专题观摩会在中建三局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成功举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精英约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观摩会。

本次观摩具有七大核心亮点:

 

  一是BIM应用大数据展示。项目利用BIM 5D平台,通过BIM模型集成进度、预算、资源、施工组织等关键信息,对总包、各分包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及时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产、商务等环节提供准确的形象进度、物资消耗、过程计量、成本核算等核心数据,真正做到前期指导施工、过程把控施工、结果校核施工,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利用BIM技术,基于二维码和RFID的物流技术,结合物联网信息,有效进行物流供应管理,为业主物业运营维护辅助管理提供增值服务。

二是天宝放样机器人展示。在数字化施工方面,施工现场使用精确的BIM数据,高效、高精度的完成管线及设备的定位放样,实现精确设计施工;在辅助施工验收方面,主要应用于检查管线和设备安装的水平度、垂直度、直线度、预留洞口的位置等;在异性曲面精准定位方面,通过机器人的自动测点功能,精确定位春笋大楼的复杂曲面;在可视化放样方面,规避因土建结构施工误差造成的机电安装施工错误,减少返工;提高测量效率方面通过测绘技术,简化施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施工质量,节约人工成本30%。

 

  三是激光扫描仪展示。全专业云点扫描,与BIM虚拟性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校正BIM虚拟模型,确保竣工模型与施工现场一致性,得到一份新技术应用价值报告。通过激光三维扫描仪将现场的结构数据扫描形成点云数据,将点云数据与结构模型进行复核,完成对建筑结构的智能验收。

 

  四是中建三局运维管理系统BIM-FIM系统展示。基于BIM的机电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系统包含集成交付平台、设备信息管理、维护维修管理,在施工现场设立显示屏,展示春笋总部大楼后期运维管理,将运维管理智能地展示出来,使设备信息可视化、设备维护标准化、设备运行监视化。

 

  五是物联网管理。构件生产厂家将构件二维码信息化,既能有效地进行仓储管理,又便于运输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实现钢构件通过物联网管理在构件设计、制作、加工、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

 

  六是互联网+BIM展区。通过智能硬件与网络进行连接,实现施工现场的互联网管理。通过手机APP和智能硬件连接实现互联网和BIM技术的综合应用。

 

  七是智慧工地展区。主要包括劳务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通过感应器如智能安全帽、红外线临边防护系统、智能噪音监测系统、扬尘检测系统、门禁打卡系统、测温系统等于移动端APP关联,实现施工现场的智慧管理。

 

  据悉,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位于深圳后海中心区核心位置,建成后将成为深圳最大的商务综合体。项目分A、B区进行施工,A区包括400米的华润总部大厦、265米的六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及美术馆等配套设施;B区包括145米的华润万家总部大厦、国内最高端的商业“万象汇”及两栋高档住宅楼。

BIM在建筑领域应用潜力愈强

摘  要:

随着建筑行业逐渐意识到BIM的价值以及BIM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国际标准的规定也日渐明确。

为支持建筑行业发展,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简称RICS)于近期发布三份在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领域的研究报告。这些最新的研究报告旨在分享对房地产生命周期多个不同阶段的洞察与经验,多方位验证BIM技术将如何、在何处被运用,以提高项目管理的协调性。

 

  BIM已经成为一个象征

 

  在某些领域,BIM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揭示着一个事实——科技正在不断进步,并将对这些领域的未来发展起到深远影响。BIM最初在建筑、工程以及施工等领域被应用发展,但是正如研究报告指出,BIM对工程造价、促进信息流通等其他领域也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这三份报告包括:《协作性的BIM:从行为经济学和激励理论得出见解》,通过对BIM的相应解读,概括工程项目中合作的可能性和误区所在,并分析BIM如何促进信息流通,增加供应商等产业链协作;《BIM在工程造价与项目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以北美、中国和英国为例》,验证BIM在北美、中国和英国建筑市场的应用情况以及专业人士在BIM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估价维度》,通过在悉尼和伦敦开展研讨会以及全球在线调查,了解地产专业人士应用BIM数据的潜在可能性。

 

  RICS全球建筑环境专业小组总监AlanMuse表示:“这些最新研究报告观察了BIM在估价和建造领域的发展与影响。报告强调,一个协作工具需要协作实现其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进步科技和标准的效用。”

 

  国际标准规定日渐明确

 

  随着建筑行业逐渐意识到BIM的价值以及BIM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国际标准的规定也日渐明确。国际建筑测量标准(Inter鄄 national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Standards,以下简称ICMS)可以有效支持BIM标准的实践,并提供如何在不同国家应用BIM的共同指南。目前,RICS正携手各大国际组织形成同盟,制定一则广泛的国际标准,将造价、分类和测量等建造领域的定义纳入其中并进行规范。这将提高全球基本工程项目的可比性、统一性和基准管理。

 

  “提高施工交付中的确定性是鼓励更多国际投资进入楼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协作与整合化作为项目绩效改善的基石,也将进一步提高确定性。而BIM恰好是驱动这一改变的工具。同时,ICMS的出台,也将统一建筑标准与造价规范,为提高确定性再增砝码。综上所述,BIM将与ICMS相辅相成,因为只有更好的标准才能提高全球市场对BIM工具的充分利用。”AlanMuse补充道。

 

  推动BIM在建筑行业应用

 

  在全球很多国家,政府部门和专业组织都已经看到了BIM的优势。在英国,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与之相关的工程都必须使用3DBIM。在美国,管理美国联邦物业公司(USFederalProperties)的联邦行政管理总署(GSA)已经强制要求其建筑在设计阶段就必须使用BIM。而在加拿大,例如加拿大BIM委员会(CanBIM)等非政府组织也已经联合起来,推动并促进BIM在整个建筑行业(包括公共和私营项目)的应用。

成本预算BIM解决方案-为工程建设行业量身打造的财务流程

摘  要:

BIM解决方案虽然无法自动生成成本预算,但与基于图纸的传统系统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尽量减少手动算量。材料数量越精确,成本预算才能越精确。减少花在算量上的精力就意味着,财务预算人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更具价值的预算工作。

先不提BIM大名鼎鼎的协作功能和强大的信息分享性能,单凭它可以支持多种方式与成本预算解决方案的无缝链接这一点便可让财务团队大开眼界。在工程建设项目中,财务人员一边要应对纷繁复杂的财务细节同时,一边有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尽可能多的跨行业财务问题,光靠传统的专业财务软件恐怕是不行的。

 

  看一看,我们的数字财务官(BIM)的实力吧,以Autodesk Revit系列为例,它可以支持目前全球通用的各种成本预算解决方案的使用配套。不管是目前最流行的财务预算程序U.S. COST和Innovaya,还是澳大利亚通用的成本预算解决方案CostX或者在意大利通用的TALSOFT成本预算程序,Autodesk Revit能做到无缝连接,让财务流程畅通无阻。

 

  停止抱怨吧,财务人员其实不需要花费这么多精力进行简单的计算工作!

 

  在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流程中,项目中不同专业的各方往往各司其职,比如设计建筑是建筑师的职责,而评估建筑成本却是财务人员的工作。一般来说,建筑师的工作不包括材料算量和提供成本信息。这些工作要由财务预算人员来完成。

 

  在BIM诞生以前,财务预算人员在进行成本预算时,通常要先将建筑师的纸质图纸数字化,或将其CAD图纸导入成本预算软件中或者利用其图纸手工计算。上述方法增加了出现人为错误的风险,也使原图纸中的错误继续扩大。但现在利用BIM的模型来取代图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所需材料的名称、数量和尺寸都可以在模型中直接生成。而且这些信息将始终与设计保持一致。在设计出现变更时,如窗户尺寸缩小,该变更将自动反映到所有相关的施工文档和明细表中,财务预算人员使用的所有材料名称、数量和尺寸也会随之变化。

 

  财务预算人员花在计算数量上的时间在不同项目中有所不同,但在编制成本预算时,50-80%的时间要用来计算数量。而通过模型中共享的数据,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成本,减少出现人为错误的几率。BIM——这名数字财务官能力之强大可见一斑。许多预算公司在都抱怨,让拥有专门技术的财务预算人员花费这么多精力进行简单的计算工作太不值得。

 

  通过自动处理烦琐的数量计算工作,BIM可以帮助财务预算人员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去从事项目中更具价值的工作,如确定施工方案、套价和评估风险等,这些工作对于编制高质量的预算非常重要。例如,明尼苏达州北部一处商用项目要在冬季进行施工。一部分混凝土基础在施工时需要采取保温和降水措施。只有专业的财务预算人员才能将这种专业知识考虑在内,编制精确的成本预算。这种并非简单“计算”的施工方面的专业知识,才是财务预算人员在成本预算流程中创造的真正价值。

 

  BIM工程建设数字财务官大显身手

 

  BIM解决方案虽然无法自动生成成本预算,但与基于图纸的传统系统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尽量减少手动算量。材料数量越精确,成本预算才能越精确。减少花在算量上的精力就意味着,财务预算人员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更具价值的预算工作。同时,建筑师可以利用其建筑模型中的信息轻松对预算数量进行复核,从而实现与设计流程同步的成本预算。

 

  总之,BIM这个数字财务官可不是徒有虚名,协同高效低成本是其优势之所在,也是其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资本。

BIM时代,如何确保你的团队拧成一股绳

摘  要:

因为总体来说,我们习惯于在有了足够成形的设计,能让投标方定价之后,才让总承包商和贸易合同方及供应商介入进来。这种模式应该改变,因为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缺失”,会让设计方,以及项目赞助方,无法发挥其在建筑、安装和调试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从而无法形成出色的设计和工作方法,进而无法实现更为优化的时间和成本控制及功能。我们每一次让“设计与施工割裂”的经典重现,都是对正确价值观的背离。

 建筑工程项目想要干得漂亮,协同和团队合作是关键,这一点想必已是常识。如果没有协同与团队合作,等待我们的必将是分歧、争吵以及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和金钱。协同与团队合作对于一个项目而言可谓无价之宝,但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协同,而不只是沦为口号呢?

 

  BIM技术的发展对更为高效的团队合作与协同带来了绝佳的机遇。而默契的团队合作与协同不仅能优化时间、成本和功能的实现,也是出色的项目必需具备的另一个特点--少争端的关键。

 

  2009年,澳大利亚建筑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出版了《争端规避与解决指南》。该《指南》是在对国内外建筑项目争端产生原因做了极为详细的研究之后的成果发布。指南编写小组根据研究所得,对客户与项目组成员必须怎么做才能最小化冲突,提供了指导。

 

  “能预防争端之事,必是有利于项目之事”,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而挑战则在于,我们要挣脱惯性,以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去做某些事情。

 

  要避免和解决争端,就要在建筑业掀起一场文化变革。根据研究显示, 6个关键因素可以最小化或者避免争端。

 

 1、要认识到,每个项目都必将汇集一帮志趣不同的人员组成团队。因此需要在团队中建立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文化,同时这种文化又能顾及到每个成员的财力和社会需求,增强彼此的互信建设;

 

 2、在选择项目成员时,参与者的态度与其要价和能力同等重要;

 

 3、尽早让主承包商、专业分包商和设计师,以及客户和其他项目赞助商参与到项目中;

 

 4、合理的风险分配;

 

 5、恰当的授权委托,包括金融授权,从而能快速处理问题;

 

 6、选择一个能反映以上问题的项目交付机制和合同框架;

 

  如果没有本质上的,能采纳上述观念的文化转变,建筑工业将继续因争端而遭受损失,每年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

 

  BIM 能将合作和协同规范化;反过来,好的团队合作和协同也能最大化BIM价值。团队如果没有处于最佳状态,BIM的价值是无法100%被发挥出来的。同样的,如果设计及设计开发团队成员没有全部参与到项目中,BIM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这看起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总体来说,我们习惯于在有了足够成形的设计,能让投标方定价之后,才让总承包商和贸易合同方及供应商介入进来。这种模式应该改变,因为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缺失”,会让设计方,以及项目赞助方,无法发挥其在建筑、安装和调试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从而无法形成出色的设计和工作方法,进而无法实现更为优化的时间和成本控制及功能。我们每一次让“设计与施工割裂”的经典重现,都是对正确价值观的背离。

 

  当前的投标方式也有可能导致原始设计变成“白忙一场”。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在其标志性研究课题《第一次,就要对》中发现,部分设计文件“贡献”的非必要成本达到了10%~15%。而让总包商和贸易承包商参与项目的设计过程,他们会通过指定必要的设计内容,降低这种劳动成果的浪费,因为他们是在把信息“拉过来”,而不是被信息“拉过去”。

 

  和制造业相关的贸易承包商通常代表着建设资本20%~40%的份额,并且具备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能力。在建立项目的一开始,项目团队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团队在项目开工前的设计、成本控制和风险分配上的协同工作能力就越强,参与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就有了共同的利益驱动的向心力,共同指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总之,如果你的项目中建立起了很好的协同和团队合作文化,那么带来的好处将惠及整个项目的所有相关方,并为他们带来最基本的收益。

 

  • *
  • *
  • *
  • *

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11号万柳亿城A座1006

010-58819588

手机扫描加微信